《榜样》专题节目从2016年开播以来,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今年,《榜样6》如约而至,讲述着新时代榜样的故事,映照着百年英雄长廊中那些光芒闪耀的名字,更凝聚着五千年历史中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根”与“魂”。
怀爱国之情,笃报国之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精神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有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党的百年历史中,爱国主义更是推动党和国家不断前进的根本力量。今天的“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我为祖国守边防”魏德友身上最闪耀的光芒,正是从“选择为众生死”的先驱者李大钊、“浊酒不销忧国泪”的秋瑾身上一脉相承下来的爱国精神。这种坚如磐石的理想和信仰,让党和国家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最终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怀为民之心,做利民之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君轻民重”,“以民为本”的理念已成为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遗产。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就是一部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史诗赞歌。“最美巾帼”孙金娣,为了替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开创网格化党建模式,把“矛盾窝子”打造成为连续11年上访“四个零”的和谐样板;“当代愚公”黄大发,为了解决草王坝村缺水严重的问题,靠着锄头、钢钎、铁锤,靠着36年光阴修建成一条“生命渠”。正因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党员干部把党的崇高形象烙印在人民心中,我们党才能够在一次次的历史关键时期和重大关头,始终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怀弘毅之志,践自强之行。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使得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屹立不倒。对于走过百年辉煌征程的中国共产党而言,顽强奋斗、自强不息,是始终不变的主题词,是不断升华的精神气质,是一个最初只有58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深厚底气。“为国铸盾”的陈定昌院士一年200多天守在戈壁试验场,77岁高龄时仍亲自担任总师,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燃灯”校长张桂梅坚守贫困地区40余年,帮助约2000名山区女孩考上大学。奋斗新时代的道路上,只要千万党员都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日积跬步至千里的韧劲,默默无闻创佳绩的坚守,中华民族必将结出伟大复兴的累累硕果。
(作者:雨花台区梅山街道 陆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