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区瑞金路街道坚持从物业“小切口”入手,聚焦物业服务缺失、业主自治失效、小区管理失序等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强化组织领导、建强网格治理力量、共建文明美丽家园上下功夫,探索形成了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善治之路。
强化组织领导,把多条线拧成一股绳
党的领导是“红色物业”的根本保证,居委会、业主自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是小区治理的关键,我们通过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有效实现各方协同联动。
理顺组织架构抓统筹。健全街道物业党总支、社区党委、业委会和物业党组织三级组织体系,发挥物业党总支统筹指导和社区党委统一领导作用,物业党总支每月举办“小区善治”主题沙龙,社区党委每周召开物业管理联席会,指导督促业委会、物业公司依法履职。2021年以来,改选或新组建业(管)委会36个,通过引入国有物业企业“兜底”无物业小区等方式,基本实现辖区业(管)委会组建和物业服务全覆盖。将业主自治、物业服务融入小区网格,推动16名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和社区“两委”成员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聚焦全周期管理强纽带。把业委会作为社区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从业委会组建入手,推行全周期管理,切实把好人选质量关。抓住15家业委会到期换届契机,街道工委和社区党委提前介入,广泛考察,优先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驻区单位退休中层干部中发动,在网格支部书记、党员积极分子中挑选,引导党员业主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委会。打造“红色业委会”专家律师智囊团,指导业委会依法规范履职,不断强化物业公司、业委会的思想认同、价值引领,提升“小区当家人”依法自治能力。
严格标准规范促提升。学习上海等其他先进地区工作经验,把“洒水机扫吸尘”作为选聘物业的第一标准,街道物业办、社区党委每季度对物业企业进行考核排名,考核结果在街道范围内通报,并作为物业续聘重要参考依据。2019年以来,先后督促21家服务水平不高、成效较差的物业公司主动退出,使“加大人员、设备投入,提高服务水平”成为辖区物业公司“标配”。
推动资源下沉,让小网格兜住大服务
网格作为最基本的城市治理单元,是最能及时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第一线”,我们坚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切入口,通过人员下沉、改革创新、智能化手段,切实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突出为民服务。设立主要领导“公开接待日”制度,建立街道挂包领导“社区值班主任”机制,建强楼栋长等党员骨干队伍,进一步畅通意见收集反馈渠道。把12345工单作为“送上门的民意”,把高频投诉工单作为重点整治清单,主动前移关口、设置“12345接诉即办”现场受理点,实现首接负责、指定负责、反馈负责,2021年“接诉即办 未诉先办 服务前置”经验做法入选全市“先解决问题再说”十佳典型案例,街道12345每万人工单数始终保持全区最少。
坚持改革赋能。用好“两赋两强”“双做双增”街道社区集成改革成果,每个社区安排1名城管干部、2名执法队员,5名协管员,由社区统一调度,确保社区有资源有能力抓好物业管理。街道干部分片包干、下沉社区,当好网格信息员、平安巡查员、文明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从走访人头、巡查环境、排查安全隐患等方面细化明确工作任务,制定“10+X”网格员全要素巡查清单,出台《街道平安网格隐患线索报送奖惩办法》,厘清街道社区、指挥中心和网格员职责边界,实现巡办分离,让网格事件办理更加便捷高效。
探索智慧治理。整合12319、12345、网格流转、智慧城管等各类资源,实现统筹调度、一体管理。在瑞金新村社区先行先试,将道路、街巷、物业、单元门监控接入公安“雪亮工程”,创新研发街道社会治理云平台,在全区率先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视频调度,以房锁人绘制四色图,“一屏”动态呈现社会治理人房基础数据,网格家底一目了然。
强化共驻共建,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小区治理要想实现有效的良性循环,需要从单一主体“单打独斗”,变为多元主体“百花齐放”。我们坚持“大党建”工作思维,通过党建引领,进一步整合辖区资源,培育社会各类组织,激发居民自治内生动力。
发动驻区单位广泛参与。针对驻区大院大所较多的实际,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统筹协调作用,引导驻区单位党员从厂区、校区走进社区、小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先后推动指导南航大、55所、63所依法改选业(管)委会,高标准完成金城集团、5311厂、陆工大家属区“三供一业”移交和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各方参与、同频共振,有效提升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精心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打造全区社会组织实践创新基地,规划建设600余平米空间精品“社工站”,重点引进专业化的成熟社会组织1家,培育孵化涉及文化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社区治理类等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3—5家,通过党建引领、项目带动、志愿服务,形成多元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创新模式。
引领居民群众民主自治。坚持“我的家园我做主”,通过美丽家园理事会、“红色物业”议事厅等议事平台,引领物业公司、业委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实现众人事众人议众人办。建立“1+10+10”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即一名网格党支部委员联系10名党员,1名党员发动10户群众,动员党员骨干、积极分子走出家门、服务邻里,参与小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