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栋、3栋,消防箱、喷淋头完好,水压正常。”节后一上班,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齐修社区安全员胡俊迅速切换“扫楼模式”。历时一年多,岱山片区高层住宅消防管道暗管改明管工程全部完工,加上刚安装的智能水压监测系统,安全员们压力骤减,老百姓安全感拉满。
高层住宅消防安全是城市治理的痛点、难点,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2013年,全市最大保障房——岱山开始交付,99栋高楼像一座“飞来城”,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随着居住密度越来越高,特殊人群占比增加,室内起火时有发生。西善桥街道党工委敏锐地意识到,提升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系数,势在必行。
一场针对岱山片区17个园区、99栋高层住宅消防管网的压茬式巡检很快展开。由区保障房片区管理办公室物管部牵头,消防部门、安监办指导,园区物业协助配合,社区安全员悉数上阵,一栋一栋排、一层一层查。“一周时间,摸清了情况,大家却皱起了眉头。”街道安监办工作人员龚智翻开厚厚一沓记录表:“5栋管道有渗水点”“12层管道已破损,不出水”“平治东苑小区管道是暗管,难以找到问题点”……
“再难解决的事也要一件件办好。这是‘仙林经验’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善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志贤说,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学仙林、见行动、优治理”行动,借鉴仙林街道“一家亲”做法,有效整合人员、资金、场地等要素,推动资源共享、利益共联、矛盾共商、实事共办。
西善桥街道几经辗转对接上保障房建设方安居集团,要来当年的施工图纸,逐栋逐层细致摸底;又邀请消防专家现场探查、专题研讨,确定了暗管改明管方案。最难的还是资金。由于交付之初未设立物业维修基金,以及保障房物业费收缴率低,协调公众出资几乎不现实。街道物管部部长刘星星记得,是工委班子成员一趟趟跑、一次次谈,最终向安居集团争取资金千万元,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另一件“难事”接踵而至。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周期长,其间会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外来人口、低收入人群扎堆的保障房片区,引发矛盾纠纷并不稀奇。而在此次改造过程中,街道却轻松取得了物业配合、居民理解。“解法”何在?
学习仙林“一条心”经验,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中推动党群联动共治。街道安监办联动消防、物业、社区、业主代表等多方力量,介绍项目背景,做好安全保障,公示工程进度,收集民情民意……平治东苑保洁员刘大爷主动上岗“平安志愿者”,每天穿行在各个园区、楼栋间,一边“吹毛求疵”监督施工进展,一边协调施工方就居民关心的问题作出解答。
今年初,99栋高层住宅消防管道“除险清患”工程进入尾声,居民逢人就夸:“这事办得漂亮!”管网“顽疾”治好了,街道党工委又开出三张“预防药方”——一是投资近80万元安装智能水压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水压,一旦出现“红灯报警”,消防巡查员将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二是将每周五设定为消防放水日,物业公司进行放水测试;每年聘请第三方安全专家进行专项检查,守牢消防安全“生命线”。三是对沿街“九小场所”及住宅小区张贴海报,宣传规范用火用气用电;发动志愿者、安全员、居民开展高层住宅消防应急疏散处置演练。技防、物防、人防协同发力,接通“救命水”,织密“安全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在西善桥街道党工委看来,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保障房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学习“仙林经验”,既要原汁原味学好方法、机制等“外在模子”,更要因地制宜用活理念、精神等“内在精髓”。
聚焦“急难愁盼”,强化“顶层设计”,西善桥街道立足保障房片区居民普遍收入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文明意识淡薄等实际,找准突破口,开设“向善家长学校”,开办“开放大学”“至善学院”,开展全民阅读,以“理想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人人有序参与治理、人人享有品质生活、人人拥有归属认同”。日前,“理想教育小镇——党建统领保障房片区治理‘岱山模式’”成功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3)”。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更多‘吃瓜群众’变成‘治理主体’。实践也证明,居民自治能力提高一分,社会治理成本就下降一寸。”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说,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岱山模式”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西善桥街道将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共治共享,学透“仙林经验”,深化“岱山模式”,为全市乃至全国保障房片区治理探寻“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