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绿洲社区居民李腊香特地跑到智慧医养服务中心致谢。前些天,她来这复诊和拿药时,嘴里“嘟囔”了一句,“空地都改车位了,方便是方便,绿化更少了。”没多久,100米蔷薇花墙出现在小区里,她跟邻居们越看越高兴。
绿洲社区智慧医养服务中心建在绿洲新村12栋一楼的“红桥微家”党群服务站内,拐角处的“红桥会客厅”,专门用来接待群众、听取“抱怨”。
“怎么和居民走得更近?如何把服务做得更细?是基层治理两道‘必答题’。”板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善海说,板桥地处城郊,城市社区和传统村社混居,群众诉求矛盾多元,服务和治理“有心无力”。去年以来,街道党工委深化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系工程”,在15个小区选址建设“红桥微家”,打造集党建活动、为民服务、协商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阵地。过程中,社区党委还有意把物业、党员、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纳入,推动党的组织触角向小区延伸、扎根。
根系“扎”下去,治理“活”起来。置身“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重大任务面前,板桥街道的“解法”别具意义。
阵地前移,距离近了
白天下棋,晚上跳舞,周末还能“微诊疗”……新建公寓200多平方米的“红桥微家”,成了老年居民的“心头好”。
依照国际标准,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即为深度老龄化。新建公寓这一指标为16.1%。今年4月,社区党委在建设“红桥微家”时,优先考虑老年群体需求,对原本空旷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以改造,划定了棋牌、舞蹈、阅读、医疗等功能分区,刚一开业就活力拉满。“不但人愿意来,话也多起来了。”新建公寓党支部书记严娟在“红桥会客厅”坐班不到两个月,已收集并推动解决单元楼门头洇水等17个民生问题。
“总说老百姓不跟社区打交道,有没有深入思考过,他们为啥不来?”板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武永杰说,调查事情的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才能研究出思路和对策。在板桥,基层治理面临的最大实际,一是服务半径过大,二是服务基础薄弱。“比如三山社区朝阳西苑小区,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相隔近5公里,居民办事不方便,社区了解情况也不及时。”
为打破被动局面,板桥街道党工委“取经”宿迁市宿城区“把支部建进小区”经验做法,并以“雨花红桥”为统领,在全域7个社区15个小区建设“红桥微家”党群服务站。除了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物业管理办公室、红桥会客厅、红桥网格工作站等“标配”,街道鼓励各社区因地制宜“高配”特色项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拆迁纠纷、邻里矛盾呼唤专业调解力量,三山社区朝阳西苑“红桥微家”成立全省首家“网格云享法庭”;老年人多带来巨大就医需求,绿洲社区绿洲新村“红桥微家”打造智慧医养服务中心。截至目前,12个“红桥微家”已建成开放。一条“硬杠杠”是:大小功能不强求,但绝不做“花架子”。比如,板桥社区胜利南苑“红桥微家”选址车库,面积仅10平方米,却成为人气超旺的“邻里互助角”。
“欢迎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题数字展厅……”五易设计方案的孙家社区永安花苑“红桥微家”里,技术人员操作演示,老党员们好奇地围观新上线的VR“智慧党建”学习系统。除了党史知识,相关政策、便民信息、活动计划等也一览无遗。一间虚拟展厅,让居民跟社区“由远及近”,也让居民和居民“从疏变亲”。
资源下沉,难题解了
安置户来自开发区、孙家片区,黏性差、归属感弱;房屋买卖、遗产继承牵扯法律问题,社区确实“管不了”;辖区近200家企业、1000余家商铺,对政策法规“搞不懂”……“尽管有‘三官两师’,但每次咨询还要预约和排队,效率效果大打折扣。”三山社区党委副书记王雅雯一度“很头疼”。
改变已经在发生。结合“红桥微家”建设,三山社区党委联合雨花台区人民法院第四党支部,在社区和朝阳西苑打造“网格云享法庭”,对个案咨询进行“云指导”,为类案调解提供“云培训”,复杂案件还能“云立案”“云开庭”。一名年轻人就车库监控、电梯渗水等问题找来,在“法庭”指导下,调解顺利达成,当事人主动跟社工加微信。“数据共享、就近调度”的多元解纷模式,引来河南省政法系统交流学习。
今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到“十四五”末,雨花“新滨江”片区要集纳60万人口,板桥街道身为重要组成板块,必须加快提升治理效能,让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而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服务。
在板桥社区“红桥微家”,“快乐星期五”品牌逐渐叫响。对外,医院、银行、派出所等14家“大党委”成员单位轮流坐班,提供微诊疗、理财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对内,不少社区能人主动加入,帮忙理发、磨刀、配钥匙。“‘红桥传递服务’,不是资源照单全收,而要瞄准居民刚需,在一次次微服务中让他们真切感到‘社区就在身边’。”板桥社区党委书记戴亮说。
考虑到辖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多,板桥社区“红桥微家”创新推出“网格儿女”项目。即在其家中安装红外探测器等电子设备,一旦遇到紧急突发,相关信息在发送给其直系亲属外,未来还将同步给结对的社工、家庭医生、居民志愿者等“网格儿女”,确保老人“有人管”。
资源沉到“第一线”,干部也要扑到“家门口”。板桥街道实施“比学仙林、红桥打卡”行动,明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班子成员每周不少于两次,部门干部每周不少于3次,社区干部每天下沉基层一线,接收问题、马上就办。截至目前,全街道干部共发现解决问题628条。其中包括为15个小区累计建成非机动车车棚209处,加装充电插头5738个,停车充电变得“不再难”。
共治共享,治理活了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也是‘红桥微家’的初心。‘微’即是WE,‘微家’就是我们的家,需要家人共同参与建设。”板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组织委员李小林说。
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班子,“红桥微家”党支部书记均由社区副职及党组织委员担任。这还不够。在新建社区,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交叉任职,物业从“要我管”变成“我要管”;在殷富社区,80余名骑手、小哥化身“流动网格员”,成为小区党支部的“千里眼”“顺风耳”;在绿洲社区,50名“智慧楼长”每天巡逻,最积极的已发现上传123个问题……他们都是板桥基层社区治理微观组织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这股力量还在进一步充实壮大。在此基础上,板桥街道继续发力,通过“红桥议事会”等36项机制保障,实现共治共享。
板桥社区在三处“微家”分别设立秦大妈说事点、东升说事点、姚叔叔说事点,利用“板桥之声”居民议事会,把“急难愁盼”都放到“会”上议一议、摆到“桌”上谈一谈。孙家社区永安花苑“微家”按照不同群体专设“和益家”邻里议事会、“青弈家”青年说事、“邻议家”童议社区事,广议难点痛点堵点。街道探索建立“支部+物业+网格”多元力量议事协调和多方联动服务机制,力争实现“问题不出小区”。
“红桥微家”开业以来,居民问题平均反馈时间由过去30分钟缩短到5分钟,平均解决时间由此前24小时缩短到2小时。以绿洲南苑小区为例,今年12345物业类投诉工单同比下降35.2%。有老党员逢人就“炫”:“一抹党旗红,邻里情更浓;从前紧绷绷,如今乐融融。”
“就业信息贴在社区橱窗,谁会来看?谁能看到?”“建议了解需求,定向推送。”上个月,板桥街道党工委组织召开“红桥微家”阶段性总结会。整整3小时,部门社区逐一讲进度,街道班子挨个提意见。与此同时,党建办还细化网格责任、奖励考核等清单,今年底将评出第一批“五星支部”。
“这是月考,后面还会有季考、期末考。每个社区争当‘三好生’,板桥才有望晋升‘优等生’。”教师出身的刘善海有他的“方法论”。他说,支部建进小区不是板桥首创,但只要有用好用就可以“拿来”。关键是要结合社区所需、群众所盼,敢闯敢干、做实做细,让“组织”真正在一线扎根,让“养分”充分向末梢输送,“幸福板桥”“善治板桥”才能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