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村)防控好,社会防控网才能织得牢;重点人群服务细,社会防控网才能织得密。作为南京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连日来,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江宁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域集成医疗资源、人员力量向基层一线,特别是向社区(村)倾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全力筑牢城乡疫情防控屏障。
党建引领,凝聚疫情防控向心力
“梁大爷,您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记得每天监测血氧状态,低于95或者身体有不舒服的症状,就赶紧给我打电话。”1月15日下午6:00横溪街道官长村党员志愿者上门询问86岁高龄老人梁爷爷的身体情况,这样的“敲门行动”已经成为了每日的惯例。
为做好重点人群抗疫服务保障工作,官长村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建立了“特殊关照圈”,开展“啄木鸟”日日访行动。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乡村医生每天上门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及时给予援助,提供24小时志愿者送药上门服务,由乡村医生把好药品“定量关”,为解决特殊群体用药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江宁各个社区(村)都在开展“敲门行动”。全区共细分了5799个微网格,设立党小组1988个,对全区21.1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根据风险程度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发放《爱心告知书》,累计配送药品3万份、口罩5万只、抗原试剂5万份、指夹式脉搏血氧仪2万个。
做好疫情防控,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责任体系是关键。江宁区进一步健全“区—街—社区(村)—网格”的组织架构,探索实施区域党建联合体制度,区委常委挂包10个街道片区,加强面上协调,形成“常委挂包、区域统筹、条块结合、共建共享”新格局,推动工作真落实、问题真解决。同时,彰显大工委大党委“聚”的功能,在区卫健委的统筹下,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服务力量,全区1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全部开设发热哨点诊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便捷、专业的诊疗服务。
先锋引领,提升人员队伍战斗力
暖心举措助力“小哥”为“宁”奔跑!去年12月中下旬,部分外卖、快递小哥“阳”了,为了尽快打通快递物流的堵点、卡点,保障“小哥”们的身体健康,江宁区实施了“暖新助力”行动,陆续向2000多名专职外卖员发放“爱心包”,并建立300间“健康驿站”,为外卖“小哥”们提供防护保障。
“江宁健康包”配有20个医用外科口罩、5个N95口罩、1个温度计、1瓶消毒液、5个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在这个特殊时期,江宁区送来关怀,让我们心里充满了温暖,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美团外卖小哥唐文兵说。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除了“暖新助力”行动外,江宁区积极拓展“宁帮手”体系,突出重点人群管理,全力实施“网格赋能”“健康守护”等行动,推动解决基层人手不足、群众买药难等问题。
“网格赋能”行动按照“1网30员”模式,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楼栋长(中心户)、物业企业等各类人员5.55万人向网格报到,成立网格服务队1939个,有效化解社区(村)干部疲劳作战的难题。
“健康守护”行动则成立了105支“标准化接种小分队”,开展上门服务,推动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提升至93.84%。并组建402个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用药指导2.44万人次,助力医疗服务进村入户。
服务引领,激发基层一线推动力
“便民车开进小区,太好了!”“人性化便民服务,点赞!”……近日,在东山街道左邻右里小区的南门,小区居民们有序排队、戴好口罩在发热流动诊疗车外等候,依次走进诊疗车进行诊疗。前来问诊的市民实行上下通道分离,避免在车内交叉感染。
在发热流动诊疗车上,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正在对患者进行问诊,医药师完成相关配药工作。小区居民张建萍介绍说,从等候、诊疗、开具处方到完成配药,整个过程大约二三十分钟左右。轻症发热患者不必再到医院发热门诊去排长队购药,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便捷、专业的诊疗服务,对症治疗药物一次可开取3天的量。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就诊,从2022年12月19日起,江宁区创新添设16辆发热流动诊疗车,由医护人员、公交驾驶员组成党员服务队,直接将流动诊疗车开进居民小区和企业,为百姓提供便捷诊疗服务。
强化服务意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基层下沉。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江宁区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向医疗救治转换,统筹协调60辆药品保供车走进社区(村)和工厂,依托城市数字治理中心,探索推广“中医云药房”“互助药房”模式,保障向一线延伸。
在防控一线发现干部、重用干部,江宁还通过“望闻问切”考准考实干部表现,“一人一表”进行画像,把基层干部疫情防控工作表现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档升级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