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为目标,凝聚驻地机关单位、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合力,全面推动集成改革,不断提升基层党建组织力,建立起省、市、区和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互联互动、到底到边、有责见效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四级联动,筑牢基层党建共同体
组织共同体共行“示范之路”。努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党建共同体,推动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组织融合、感情契合、资源整合,不断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组建“红心结”百对支部联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47个省级机关党支部与124个社区二级党支部结对,同上党课82场,签订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志愿服务等共建项目协议77个。强化驻区单位评价机制,每年评选出优秀共建项目和优秀共建单位,在“七一”和年底进行表彰,并将优秀共建案例选编进册,宣传典型,树立标杆,激活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上下联动、共驻共建的“一池春水”。
学习共同体共扬“思想之旗”。学习活动共办共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驻地机关分别举办“将军讲党史”系列党课、主题讲座、音乐党课等活动,双方党员共同参与,同学同悟。学习载体双向利用,打造将军馆、海洋馆等红色阵地,成为各级各类党员的开放式实景学习“打卡点”,驻地机关单位多次在“两馆”举行主题活动;组织社区党员进省级机关参观学习,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治理共同体共凝“奋进之力”。深化地区“两会”(地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委员会)制度,探索实践“项目集中认领与应急领办”工作办法。将辖区9个社区划分为三个片区联盟,召集驻地机关、群众代表,举办协商议事会,充分利用各单位资源解决治理难题。疫情防控中,百余家省市区机关和企业单位党组织、1700余名在职党员、350名社会志愿者、540名居民志愿者到社区“战疫”一线报到。文明城市创建中,18家单位300余名党员,参与小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引导,形成重点任务的共建长效机制。街道“红创汇”楼宇发展联盟,通过品牌化运营,吸引驻地机关单位主动融入,定期举办讲坛和报告沙龙,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组织业务辅导,点燃地区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连点成线,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一张网”织就上下贯通的组织力。街道9个社区、3.68平方公里区域内共划分网格85个,其中综合网格76个、专属网格9个,配备专职网格员和网格长96名,专属网格员9名,各要素兼职网格员600名,共建网格党支部76个,推行“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服务模式,织密党员全覆盖的社区治理网格。以“全要素”“一张网”的标准,推行党建、城管、综治、民政、安监、综合执法“多网合一”模式,借助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规范全街道网格运行,将辖区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资源全部纳入网格,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性系统性。用党建工作、社区管理、居民自治的“线”,穿起党员志愿者、居民积极分子和在职党员的“点”,密织街道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共建“网”,实现社会治理网格的科学合理设置和管理服务全覆盖。
“一股劲”激发红色治理的引领力。街道固化“红色网格长”基层治理工作成效,选任350余名“红色楼栋长”带动在职党员、社区居民参与“红色院落”建设,探索建立小区、楼栋、省级机关、社会组织等实体型网格化志愿服务组织。设立“和事佬工作室”及“鲁班能量屋”党员轮值品牌工作站,打造“颐和旗帜”等特色党员志愿服务体系,依托党员先锋示范岗、党员轮值制度充分发挥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党建活动、线下培训、典型选树等形式,凝聚更多党员主动亮出身份、参与治理、支持街道社区工作。以支部共建联盟为基础,将共建活动继续向志愿者、社会组织延伸,各社区一居一品,活动因人而宜、抓人抓心,彰显宁海特色。加强示范引领,以楼栋、院落为单位每月推选、公布“美善之星”“优秀楼栋长”等,用正能量引领居民自治,让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路更宽更畅。
“一盘棋”凝聚居民自治的向心力。街道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开展“街道这一年”基层治理工作汇报会等活动,对各社区的基层治理优秀案例进行评选,及时总结党员楼栋长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在全街道宣传推广。同时,持续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社区牢牢抓住民生需求,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围绕群众反映的难点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堵点共商共议,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家园治理。通过规范流程、跟踪落实,确保大事小情有回音,协商议事有成效,先后解决了虎踞北路4号05幢危房消险治理等一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难题。
实事善成,擦亮基层服务为民底色
答好民生诉求“最热考题”。街道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继续面向群众征求意见,从难点出发、突破瓶颈,从重点社区着手,针对疑难杂症进行破冰清理,切实为社区减负、为群众办实事。以街道机关干部、城管队员、社区民警为主体,社工网格员为联络人,邀请共建单位在职党员,从整治难度大、居民满意率不高的院落开始入户走访。按月度,排出走访计划,挂钩的党员干部把重点的人员认起来、矛盾的事件记下来、反映的问题带上来。按季度,处理解决好一个居民院落久拖不决的问题。按年度,汇总评价问效,开展回头看,办好一批群众满意的实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换为推动高效能治理的强大动力。
抓好解决问题“最佳时效”。街道围绕“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进一步细化“应急包”公共维修处理模式,又好又快解决百姓身边的“应急事”。结合12345诉求工单、社区问题上报、网格化管理采集工单等手段,实现“马上就办”“事不过夜”的工作氛围。“应急包”专治疑难复杂事项,解决企业和群众难题,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增强了辖区内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街道将安全隐患问题作为“优先级”处置事件,2小时内完成现场勘查、方案确定及人材机进场消险全过程,真正做到让情况在现场了解、矛盾在现场处理、问题在现场解决。同时防隐患事于未然时,在夏季汛期来临之前,对地下管网进行清理疏通,对树木进行消险处理,未雨绸缪、未诉先办、排除隐患,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用好智慧平台“最强大脑”。不断延伸网格化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智慧宁海”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对接党建、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数字城管、网格化服务管理、12345热线信息等平台,数据实时共享,建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枢神经”和“最强大脑”。通过网格化巡管、互联网+协作、扁平化管理的工作模式,建立考核考评机制,形成流程闭环,实现街边微景处处见、支巷保洁时时清、老旧小区细治理、宜居宜业风貌新的“绣花管理”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