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口罩、防护服、防护手套、鞋套、一次性靴套、隔离服、第二层手套、护目镜……进入负压核酸检测实验室前,胡雪玲把这一整套防护穿戴好,整个人像是进入蒸笼。胡雪玲是南京市中医院检验科副主任,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她和检验科的同事们24小时不间断检测,累了就在办公室眯一会,醒了接着干。
去年8月,胡雪玲作为江苏援新疆喀什核酸检测医疗队一员,前往喀什参与核酸检测工作。应对大批量核酸检测,胡雪玲有一定经验。
禄口国际机场疫情通报后的第二天,市中医院核酸检测点排起了长队。当天,核酸检测量增至平时的30倍。来医院做检测的群众,都希望早点得知结果,早点拿到报告。面对蜂拥而至的检测样本,医院第一时间增加仪器设备、增派检测人手。胡雪玲经验丰富、思路开阔,提出了优化工作流程方案。
仪器不停、人员交替,样本灭活、标本处理、核酸提取……胡雪玲带着检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夜以继日。“我作为一名党员,这种关键时刻,必须冲在前面。”胡雪玲说。
在进入实验室前的更衣室,胡雪玲小心翼翼穿戴好整套防护衣物。“在核酸检测全流程中,我们离潜在危险很近,必须做好防护,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胡雪玲告诉记者,核酸提取是整个检测过程中最关键、最危险的环节。在核酸提取加样过程,需要将样本加入到盛有核酸提取试剂的96孔板中,每一次加样都是人工完成。核酸提取完成后,还要手工将提取产物加到反应体系中再进行扩增。实验过程需要在直径只有几毫米的加样孔中处理样本和试剂,必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大意。
进了实验室,就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不能上洗手间,即使再口渴、流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也得忍到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胡雪玲说:“以前我们进了实验室,一般干三四个小时就会出去休息一会,但这段时间检测量太大,大家都是坚持再坚持,干到五六个小时以上才出去。”
每次从实验室出来,大家都是满身大汗,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脸上、脖子后留下了重重的勒痕,出来后就是大口大口喝水,出了太多汗,渴得不行。
检验科工作人员商延芳告诉记者,在胡雪玲身上,她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与坚守。从7月21日晚开始,胡雪玲就一直坚守岗位,累得不行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醒来后,又进入实验室接着干。
“我们有一个非常团结的小团队,在这个时候,更能拧成一股绳。”胡雪玲说,“这次疫情发生后,面对海量的检测任务,大家没有一丝犹豫,无条件加班加点,每次进入实验室,恨不得一次就把标本做完。很多人在操作台工作了五六个小时还在坚守,有的要催好几遍才肯出来休息。大家都很拼,不可能不战胜疫情。”
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以来,市中医院派出千余名医务人员赴全市各区参加核酸检测采样,还召集了90多名医护人员进驻市公卫中心隔离病房,参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