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市领导到区、系统单位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与基层干部群众互动交流,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8月7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华在鼓楼区凤凰街道调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双结对、双促进”工作,并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凤凰街道凤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华实地察看“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延伸服务网点建设项目,深入了解市医保局和街道开展“双结对、双促进”工作情况。他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是《决定》部署的重要内容,街道、村社党组织处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必须把全会精神持续转化为落实工作的强大动力,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激发干事动能和治理效能。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引导各方真参与、加强资源真统筹、推动力量真下沉,切实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8月9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在宣传文化系统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陈勇围绕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里程碑意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等方面,对全会精神做了全面系统宣讲和深入阐释。他强调,全市宣传文化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准确把握全会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深入谋划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7月30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霍慧萍面向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她强调,《决定》提出“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这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安排,也为我们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要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和担当,为改革添动力、增活力、聚合力,把全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的强大动力。霍慧萍还强调,全市应急管理系统要在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预防为主,聚焦关口前移,抓好防灾减灾,压实各方责任,不断推动特大城市本质安全水平与韧性安全水平“双提升”。
8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沈文祖在浦口区汤泉街道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调研民宿产业发展情况。沈文祖指出,要认真组织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作,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强调,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宣传全会精神,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聚焦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强化法治支撑。聚力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同步提升,聚力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坚定不移推动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在南京实践推进,着力走出富有南京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道路。
8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杨学鹏在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会议上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围绕《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部分进行宣讲,从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六个方面具体展开。他强调,《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牢牢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决贯彻落实全会部署要求,准确把握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立足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同时,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各领域改革落地见效。
8月9日,副市长吴炜走进江宁区企业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南京理工科技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吴炜指出,企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细胞,要积极组织学习传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切实将全会精神落实到生产实践中。《决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企业要加快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坚持创新驱动,借助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以技术的“领先性”形成市场的“带动性”,进而激发更大的发展新动能。同时,要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