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党建
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促进城乡“双向奔赴”
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8-11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连日来,我市相关部门、基层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走好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城乡“双向奔赴”,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打通“最后一公里”,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四好农村路”是畅通城乡资源双向流通的“最后一公里”。自2013年起,江宁区启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截至2023年底,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约1300公里、农村公路总规模约1984公里(其中县道约448公里,乡道约848公里,村道约688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100%。

“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江宁区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朋芳表示,下一步将立足交通运输工作实际,进一步实现农村公路“联城、联乡、联村、联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更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进一步突出“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产业”建设理念;以更高水平做好交通服务,持续推进城乡公交优化完善;以更高目标推进公路智慧管养,持续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智慧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全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连日来,六合区雄州街道桥西社区“宁育未来·童乐一夏”爱心暑托班精彩举行,辖区及周边儿童共聚一堂,快乐地上课学习,进一步凝聚“社区一家亲”的美好情感。“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我们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让辖区所有居民平等地享受发展红利。”桥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金陵表示,社区将持续通过“支部凝聚服务力量、力量汇聚居民活动、活动团聚万家群众、群众共聚美好家园”,重塑“邻”格局,强化“聚”功能,营造“里”温暖,打造“邻聚·里”品牌,不断整合资源,壮大服务力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社区成为辖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聚焦产业兴旺,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2018年,江苏省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落户高淳区漆桥街道茅山村高岗自然村,双方“牵手”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同时村里梳理出17.3亩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入市交易试点,土地收益三分之一用于村民分红,三分之二入股村里项目,不少高岗村民成为拥有租金、股金和薪金的“三金农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这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淳区漆桥街道茅山村党总支书记何玉宝表示,下一步将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为纽带,继续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创新合作发展模式,串联胡家坝康养民宿、田园花海、高岗亲子研学、团山下庭院蓝莓等全域旅游打卡新地标,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强村富民。

富民增收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产业兴旺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位于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的陌上花渡园区以都市休闲农业为特色,打造综合性的农业创意生态旅游新概念,巧妙融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开农家乐、办民宿。陌上花渡园区宣传部部长郁琦说,全会明确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增强了园区发展新业态的底气和信心,接下来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出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强化双轮驱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好不好、快不快、稳不稳,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南京国家农高区是全国首批、长三角目前唯一的国家农高区,肩负着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的重大使命。江苏省南京白马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副局长朱韩峰表示,全会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为农高区进一步发挥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接下来,园区将积极扛起责任使命,大力推动“两区一地”建设,持续探索深化校地合作新模式,用好东部农业科技创新港,将农高区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用好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和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总店,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浦口实际,围绕调整村庄规划编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擦亮和美乡村底色、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沈利萍表示,浦口将继续纵深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加快提升乡村产业硬实力,不断优化具有乡村特色、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努力实现让浦口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09086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