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省长许昆林与13名“新农人”进行了深入对话,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榜样,激励更多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参与到乡村全面振兴的事业中来。
徐善金正是这13名“新农人”之一,作为南京东晨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市创新型企业家、市中青年拔尖人才,他不仅在南京本地推动农业现代化,更将目光投向全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的使命。
2月28日,在南京东晨鸽业有限公司新建的2200平方米产业基地内,公司负责人徐善金手持设计图纸,仔细检查每一处施工细节。他时而与工程师低声交流,时而用手机记录需要调整的地方。“这里将是我们的深加工核心区,预计今年五月正式投入使用。”徐善金指着正在安装的智能化生产线介绍道。
科技赋能,引领鸽业现代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作为一位“80后”新农人,徐善金坚信,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自2015年创立东晨鸽业以来,他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走进位于六合区龙袍街道东晨鸽业的智能养殖车间,环境监测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鸽粪自动清理机高效运转。徐善金轻点手机,就能远程查看鸽舍数据:“传统养殖靠经验,我们靠数据。”
产业发展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东晨鸽业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研发资金,成功研发出可替代传统配方的生物饲料,还从鸽蛋中提取活性肽用于生物医药,将产业链延伸至高端领域。
青年是农创客的主力军,也是最具活力的力量。目前,东晨鸽业有员工280人,其中硕博士学历的有14人,强大的科研实力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科研团队历经11年培育出“东晨1号”蛋鸽,自别雌雄率高达99%,年产蛋量比普通品种提升23.1%,经济效益提高64.5%。“农业是充满希望的产业,我们要用科技和创新,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徐善金坚定地说。
创新模式,带动青年返乡创业
徐善金的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企业发展上,还着眼于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他创新性地提出“公司+返乡创业青年+合作社+农户+养殖公司”的发展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东晨鸽业将研究成果和先进养殖技术无偿传授给返乡创业青年和农户,并提供全方位的“五个全流程”服务,包括厂房设计、设备安装、种苗饲料供应、技术指导和销售兜底。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机会。”徐善金说。目前,联合体已有500余户养殖户,户均年收入达18万元。这种成功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徐总不仅教我们技术,还帮我们解决销路问题,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28岁的小王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接受公司培训后,创办了自己的养殖场。“以前觉得养鸽土,现在全是智慧设备,手机就能管鸽舍!”目前,东晨联合体内30%的养殖户为“农二代”,年轻面孔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东西协作,拓展产业全国布局
2018年,他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将蛋鸽养殖项目引入陕西省山阳县。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项目迅速落地生根。村民徐先生成为最早一批养鸽人,不到半年销售额就超过15万元。在他带动下,项目累计发展了5个村集体,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2024年,在六合团区委介绍下,东晨鸽业与青海省湟源县寺寨乡达成“蛋鸽儿”合作项目,以肉鸽、蛋鸽养殖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蛋鸽儿”项目将于今年正式投产。
展望未来,徐善金制定了产值倍增战略规划,计划建设多个种苗育繁基地和商品鸽蛋生产厂,发展1000户以上合作农户。“届时,我们的养殖规模将达到235万对,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5000—8000人就业创业,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
东晨鸽业同步制定了2025—2027年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发展重点:2025年,重点完善产业链布局,加速新产品研发与市场投放;2026年,着力拓展高端市场,深化与高端农批市场、月子中心等渠道的合作,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体系;2027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品种改良、技术优化等专项研究,全面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