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一份面向八方英才的诚意“邀约”,让火热目光聚焦南京。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南京推出“紫金山英才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事业支持和服务环境,人才集聚度、贡献度显著提升,2022年人才竞争力位居全国城市第6。
9月19日,南京发布“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快打造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全面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全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旨在将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政策体系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在规格、力度和系统集成度上可以说是诚意满满,向全社会传递出南京敬才爱才、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首先,来看看此次新政主打的五大行动:
①人才支持计划提优行动,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南京发展需要,提出战略科技领军人才攀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中青年拔尖人才树培、卓越工程师培育、“U35”强基等五大工程,形成高端引领、梯次衔接的支持体系。比如,面向科技前沿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制高点,联合在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引进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安家补贴和1000—2000万元支持,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
②人才创新载体提能行动,着眼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提出规划建设人才集聚平台核心区、高水平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等举措。比如,设立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在宁高校院所一流学科发展,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
③产才融合发展提速行动,着眼增强人才引领发展效能,推动优质项目、人才资源、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加速集聚,提出强化重点产业人才支撑、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人才技术攻关支持、省产研院改革引领、金融助推人才发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举措。比如,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贡献的企业,给予核心技术骨干、专业技术人才5—10万元专项奖励。在现有5.5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基础上,新设人才创新双向赋能基金20亿元、重点产业人才基金5亿元。
④人才合作开发提质行动,着眼自主培养与大力引进相结合,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法,提出支持用人主体发挥作用、积极有效引进人才、国际人才合作开发、都市圈人才共建共享等举措。比如,扩面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对在宁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工资薪金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人才,给予个人最高20万元奖励;给予引才用才示范单位最高50万元奖励。
⑤人才服务生态提升行动,着眼全方位生活服务需求,提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完善“一揽子”服务保障、提高人才工作数字化水平等措施,积极营造近悦远来、富有竞争力的人才生态。
南京这次发布的人才新政
到底“新”在哪?
新变化:“组合拳”出招,在关键领域先行突破
作为一座坐拥50多所普通高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5千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的城市,南京如何更好地发挥特色优势,畅通“引育留用”全链条、推动“政产学研”相融合,实现人才强和科技强、产业强的多方共赢?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和期待。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此次以“组合拳”方式推出人才新政——
“人才强市25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总纲,提出人才支持计划提优、人才创新载体提能、产才融合发展提速、人才合作开发提质、人才服务生态提升“五大行动”,聚力形成“构筑大平台、引育大专家、攻关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良好生态。
“重点产业人才7策”则是政策干货满满,无论是“拨投结合”接续支持,还是设立最高200万元的首购首用奖励、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储备,都主动回应了产业人才发展的特殊需求,有效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总的来看,此次南京人才新政“组合拳”在整体布局和集成支持上都有新招实招,综合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创新机遇等优势,坚持生态优先、计划牵引、平台支撑、服务托底,整合优化南京人才、产业、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全面畅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更加聚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力求在关键领域先行突破,以人才强市支撑引领产业强市建设。
新突破:政策和资金对高校院所予以倾斜
面向科技前沿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制高点,联合在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引进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安家补贴和1000—2000万元支持,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设立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在宁高校院所一流学科发展,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
这一条条真金白银的支持,折射出南京人才新政的一大突破和亮点。南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新年表示,在人才支持范围上,新政紧扣国家和省战略任务之要、南京发展所需,面向在宁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科技领军企业人才精准施策、有的放矢,推进校地人才发展通盘考虑,协同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简单来讲,就是政策和资金将对高校院所予以更大倾斜。
“人才新政将开启校地人才深度合作的新篇章。”政策变化引起不少关注,东南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段伦博对此感受颇深,他认为,南京拿出真金白银,在一流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共引共育、重大创新平台共建以及人才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的人才吸引力、学科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充分体现了南京为党育人、为国聚才的担当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胸怀。
去年成立的南京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南京首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台),正致力于攻克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电力电子器件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参加完南京人才新政发布会后,平台技术总监黄润华博士难掩兴奋之情,“最大的感受是人才新政非常准和实,比如,对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安家补贴和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研成果产业化配套资金……有了这样的政策,我们引进高端人才、推动科研项目有了更足的底气。”
新动能:人才发展改革再添新招实招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近年来,南京把改革作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一招”,在全国首推人才举荐、业绩评价、薪酬认可的“三位一体”市场化评价体系,在紫金山实验室设立“人才科研特区”,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团队组建、经费使用等更大自主权,相关做法得到了用人主体和各方人才的高度认可。
在此次人才新政制定过程中,南京充分发挥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机遇,瞄准制约人才活力的难点、堵点,更大力度赋予用人主体人才自主评议、认定权,破除人才“论资排辈”倾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障碍,让更多有理想、有才华、有潜质的人才在南京脱颖而出。
今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瑞集团考察,勉励青年人才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参加完人才新政发布会,南瑞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张岩更添信心。“人才新政赋予重点用人主体人才自主认定举荐权,根据引才绩效有最高50万元奖励,支持自主开展职称评定,对青年人才开展长周期评价……这些改革举措,体现了对市场的充分尊重,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引才成本,让我们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全方位、多角度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与关怀的厚度。”
人才攻关力量分散、人才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是在校地、院地融合过程中,地方和科研机构共同面临的困扰。人才新政的相关举措,与中科院南京分院人事处处长范晓松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南京此次坚持‘三管齐下’,一是用人主体说了算,推出500个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让我们引进谁、推荐谁、支持谁有了更多话语权;二是重点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对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给予全方位支持,帮助我们人才攻关明确了方向。三是创新攻关组织形式,实施‘揭榜挂帅’‘里程碑’‘赛马’等攻关机制,支持人才特殊调配,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体现了人才发展中的问题导向和‘真改革、改到位’的魄力和决心。”
新提升:营造安身安心安业人才生态
今年,南京推出了全新人才工作口号“有宁才更好”,也一直把人才当作“最想留住的幸运”,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得力的保障、最暖心的氛围,让人才既能成长成才,更能收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获得感。
南京对人才获得感的重视,在此次人才新政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人才服务生态提升行动”中,南京对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生活服务都进行了细致明确。除了政策制定,发布会上还专门对政策落地提出了政策宣讲、实施督查等要求,让人才新政真正成为广大人才“稳稳的幸福”。
现场参会的南京羚诺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首席医学官王博士对此深有同感。“南京的人才新政令人振奋,我被这座城市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礼遇人才的诚意所感动。从帮助我协调办理各类事项、解决我的孩子入学难题、支持我在企业“心无旁骛”创新研发……让我实现从外地来宁的“无缝衔接”、完美度过适应期。来宁仅一年,在南京的支持帮助下,我已经将自主研发的定量药理建模模拟技术巧妙运用到创新药物研发中,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智联招聘南京分公司总经理田亮长期关注各地人才政策,在他看来,此次南京人才新政的一大特点,是对人才项目、人才服务都作出了制度化保障。“不少地区人才政策口径较为复杂、兑现程序比较繁琐。此次人才新政化繁为简,不仅政策口径十分清晰,人才安居、紫金山英才卡申办等政策还简化了办理流程,将对来宁人才形成重大利好。”
人才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人才从细微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南京将持续把解决人才关切的“关键小事”当做“头等大事”,努力办成“暖心实事”,打造一批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容错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良好氛围;希望更多人才选择南京、扎根南京、圆梦南京,推动南京人才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这份“沉甸甸”的人才新政这样勾勒了南京人才发展的蓝图:
到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可达45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10%,累计新增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5000人,培养引进博士、博士后1.5万人,在若干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建成人才高峰……无论是从人才数量结构,还是从覆盖的广度深度上,均较以往目标有了较大提升。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片爱才敬才的创新热土,一定能够吸引更多英才汇聚南京、扎根南京、干事创业、实现价值, 凝聚成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