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在南京揭牌,将为加速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谆谆嘱托,立足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抓牢创新“牛鼻子”,当好创新“排头兵”,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集聚
正全力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的麒麟科创园已建成中科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国科大南京学院等一批核心载体项目,汇聚了“中科院系”“7院8所”等一系列高端创新资源。
麒麟科创园往南20公里左右,有一个以南京“最高海拔”山峰命名的紫金山实验室。
近年来,该实验室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技攻关,在原始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发布了全球首个广域确定性网络系统重大突破成果、全球首个云原生算网操作系统、全球首个6GTKμ极致连接无线传输试验平台V1.0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正式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南京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两名员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持续保障20天。
近年来,从“嫦娥”登月到“祝融”探火,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建设,从北斗组网到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和大国重器背后,都凝聚有“南京力量”。
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国家1类新药代表了我国药品注册分类中药物创新的最高水平。今年1至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7款1类创新药中,有3款来自南京药企及其相关企业。
其中,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化学1类创新药奥磷布韦片(商品名:圣诺迪),是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CV NS5B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为病毒复制所必需)抑制剂。
去年,全市新获批上市药品54个品规,占全省26%,其中1类创新药40项;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规模1821.2亿元,增幅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南京拥有51所普通高校,13所“双一流”建设大学、4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61家科研院所。
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深化合作,持续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
5月18日,我市“走进高校”系列活动首场——“走进南大·携手奋进”活动举行。双方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一批重点合作项目签约,包括南大与江北新区共创“光电子芯片”国家级创新平台,与鼓楼区共建“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苏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与栖霞区共建成果转化高地,与浦口区共建南京原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等。南京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实践基地和江苏省光电子芯片人才攻关联合体、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揭牌。
6月5日,我市举行“走进高校”系列之“走进东大 走向未来 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活动,共同谋划下一阶段校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合作和成果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提供有力支撑。东南大学与玄武、鼓楼、秦淮、建邺、雨花台、栖霞、六合、江宁区,市建委、交通局、应急管理局、城建集团、投资促进局,以及中兴通讯、中国电科五十五所、科远智慧、南京埃斯顿等企业的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签约。
6月8日,航空航天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大会暨南航国际创新港推进会在宁举行。又有一批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央企校地联合实验室签约。
位于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有专业研究所等各类研发载体72家,转化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企业1200多家,服务企业超2万家,“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年度任务清单。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
近年来,南京着力健全多元化、全链条的科创金融生态体系,紧扣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有利契机,逐步完善建立“宁科贷”“科创投”“科创债”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机制,打造全面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持续促进金融对科技创新市场化赋能。
2018年以来,南京连续四年入围清科集团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金融发展指数”Top10行列。去年6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科创金融发展指数显示,南京位居全国第六。其中,在科创金融资源及成果一级指标方面,南京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跻身前三。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南京才能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