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党建
如何打造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 南京方案亮相
来源: 北京西路瞭望   发布时间: 2022-01-06  

新年伊始,人才创新议题热度持续升温。1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南京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召开,释放强烈信号。

会上,备受关注的《关于加快打造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 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终于亮相,以“1+4+5”目标任务体系,全面吹响南京打造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的冲锋号,透露出抢抓人才、抢抓创新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

南京因创新而精彩、人才因南京更出彩。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在会上发出动员令,加快把南京打造成为全球英才向往的创新之都。

创新的南京呼唤创新的人才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战略布局,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支持南京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部署。

实现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的关键一跃,南京因何被寄予期待和厚望?又为何必须抓好这样的重要机遇?

瞭望君觉得,一方面,这是南京迈向新时代人才强市之路上的顺势而为。南京拥有在校大学生91.8万人,十三五以来,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4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00多名;在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南京地区新当选14人,位居全国第2。南京有底气、也更有必要加快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让人才资源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另一方面,这也是源自于城市创新驱动的内在需要。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每万人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二,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数量全国第三,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南京地区有24项成果获奖、占全省60%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拟授奖公示项目中,摘得162项奖项,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成果斐然。

连续四年一号文件强力聚焦创新,探索形成创新发展的南京经验,打响聚力创新的南京品牌。在今年的新年第一会上,南京亮出更高定位追求,要紧紧围绕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而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总目标,突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主抓手,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奋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走好创新这条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南京必须持续提升创新首位度,不断塑造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新优势。

号角吹响,考验升级,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创新赛道上实现突围?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韩立明在会上的这句话点明要义,她提出,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奋力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让人才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描绘人才高地的未来模样

一直以来,关于南京如何实现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被外界高度关注。

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南京有行动。南京市人才办有关负责人透露,在《关于加快打造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 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过程中,先后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征求高校院所、科技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层次人才等各方面建议200余条,从18个方面梳理分析先进地区人才新政内容,全方位探索路径。

瞭望君注意到,这份《意见》提出“1+4+5”目标任务体系。其中“1”,指确立一个战略目标,争创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南京提出打造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三步走建设目标——

预计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440万人,关键领域战略科技人才、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工程师数量、高技能人才数量等八大人才发展核心指标全部取得实质性突破,进入全国全省第一方阵。

2030年,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和创新环境优势,成为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

2035年,人才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全面建成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努力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高地。

创新强的显著标志,是强在高能级科创平台、人才平台上。为此,《意见》中提出聚焦打造四大平台,完善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和全国重要人才高地的内涵和功能。

一是扛起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平台。南京拥有53所高校,97名两院院士,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着力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技术集聚区和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有能力、有责任为国家培养输出更多大师大家、领军人才,实现战略人才的自主可控。

二是把握全球人才流动机遇,发挥开放合作优势,打造国际人才首选发展平台。南京国际友城99个,全球设立43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外人才驿站,全国首创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一年内吸引超3000名海外名校毕业生在湾落地发展。引进来的顺畅渠道和走出去的合作基础,是南京汇聚全球智力资源的最大底气

三是把握科技创新综合改革机遇,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打造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平台。南京是国家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家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成果转化的产研院模式三位一体人才评价改革在全国产生影响。有条件承接各类人才改革先行示范工程,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四是把握构建雁阵格局机遇,发挥空间区位优势,打造区域资源集聚辐射平台。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肩负着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南京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发展,牵头建设G42人才创新走廊、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更好推动创新人才资源融通汇聚,成为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门户枢纽。

南京需要的人才,人才需要的南京

盘点南京的人才家底,总量可观、增量不少,但也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比如,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顶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呈现双缺现象。

南京需要怎样的人才?人才需要怎样的南京?耐人寻味的问题背后,一套具体的行动路线图愈发清晰。聚焦实施五大行动,南京从引育用留等多个方面考量,落实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和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建设任务的具体举措。

一是厚植的土壤,大力实施人才队伍锻造行动优化升级紫金山英才计划、宁聚计划,面向战略科学家,一事一议给予顶级支持,一人一策配置创新资源,市领导直接联系服务。面向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先纳入市级重点人才计划,积极推行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组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团队。面向青年科技生力军,完善从象牙塔到创新创业主战场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以更大的平台、更优的机制,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面向卓越工程师,新设专项培养计划,推动园区、高校、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

二是壮大的主体,大力实施人才载体赋能行动支持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赋予市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权,推进载体、人才、项目、资金一体化配置。支持高校院所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加快建设大学创新港,构建共生共赢新型城校关系。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化发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工作量互认、研究生培养互通、科研人员互派。

三是拓展的舞台,大力实施产才融合进阶行动突出用才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重大科技项目、人才计划、表彰奖励向企业开放力度,对人才初创企业强化综合扶持。突出聚才于,坚持双招双引,推动园区同步规划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步绘制产业图谱和人才地图,打造一批产才融合示范基地。瞄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富矿,用好科技镇长团和百校对接计划等资源,推动地方与高校院所双向挂职任职,促进高端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

四是激发的活力,大力实施人才改革集成行动注重支持人支持用人,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建立更加鲜明的人才激励体系,在人才举荐、职称评审等方面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空间。注重破四唯立新标,加快人才管理职能转变,切实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在重大项目评审立项实施中,把人才配置作为必要条件,建立产业、科技、人才项目贯通评价机制。

五是优化的环境,大力实施人才生态涵养行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强化人才一件事政务服务,设立人才服务专班、专窗、专线。优化市场环境,探索成立人才发展集团,推动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强化人才发展资本要素支持。优化生活环境,完善分层分类服务保障机制,统筹租、购、补多样化、品质化人才安居需求,专项编制人才子女入学计划,集成提供紫金山英才卡服务,让所有选择南京的人才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受到广泛尊重。

南京爱人才、人才爱南京,在这座爱才敬才的城市里,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万千追梦人正携手并肩、协力同行,为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贡献光和热。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09086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