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党建
城事 | 时隔一年再办人才峰会, 南京为何这么重视“第一资源”?
来源: 北京西路瞭望   发布时间: 2021-06-25  

623日,2021紫金山英才发展国际峰会暨海智湾创新论坛开幕,地点选在高校云集的南京仙林大学城腹地。这是2021南京创新周的系列活动之一,主题是海纳天下英才 智汇创新名城

瞭望君注意到,这不是南京第一次举办人才峰会。一年前的今天,2020南京创新周期间,南京就举办首届紫金山人才发展国际峰会,并向世界发出邀约:共做创新名城的合伙人、美丽古都的追梦人!

细心者发现,人才峰会办到第二届,人才悄然换成英才,一字之变,凸显南京深远考量:集聚更高层次、更广视野、更深底蕴的各路精英,聚智汇力,为创新名城蓄积更强动能。

来自创新名城的人才饥渴

一座城市对于人才的渴望有多持久,多强烈?南京这样告诉你。

上溯至东晋年间,秉承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理念而建的太学,就立于南京秦淮河南岸。及至明清,江南贡院更是源源不断向国家输送经世治国之才,天下文枢由此得名。

几千年时光流转,冲破城墙思维的南京,站上城市发展的新起点。2017年底,创新名城建设启动,南京连续四年聚焦创新推出市委一号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把创新作为城市的一号工程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科教重镇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80多万在校大学生、80多位两院院士,全市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占比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立足科教富矿深挖一锹,放眼全球做大创新朋友圈,南京这几年频频放大招,实施创业南京英才计划、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紫金山英才计划等一系列重点人才工程,集聚更多天下英才。

今年5月,南京用一场2000人合唱的大学生毕业歌会,告白在宁高校的青年学子:榴柠榴柠,你们是南京最想留住的幸运。

十三五期间,南京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科研和管理人才近万人,吸引9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32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南京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创业南京人才企业中,836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126家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企业,89家挂牌上市。2018-2020年,南京累计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13.43万人,平均每天新增1000名以上大学生在南京创就业。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才办副主任洪浩在大会上表示,南京人才工作在全省党建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数持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和省内前列,在江苏人才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动效应。

城市的魅力如何,人才会用脚用心来投票。2018年,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下海创业,宣布在南京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亲任院长。三年来,累计孵化、投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43家,人工智能生态圈总估值超90亿元。

我要感谢南京、致敬南京,这三年让我这个过去只做研究的学者大开眼界。如果不是南京,我们没办法吸引那么多一流人才,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落地。姚期智动情地说,我从来没在一个地方感受到这么大的信心和热情!

峰会现场,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和姚期智共同揭牌图灵驻场企业家(EIR)基地瞭望君了解到,这个基地将依托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以及清华校友圈,遴选有志于进入AI产业领域创业的青年学子以及行业专家,成为图灵院的驻场企业家

海外英才快到里来

2020年首届人才峰会举办之后,短短一年间,南京在海外人才集聚上动作不断,亮点频频。全国首创的海智湾就是其中之一。

何为海智湾?这是南京专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留学人才量身定制的街区,向他们提供3个月的研习期。其间,海外人才可免费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每月能领3000元研习补贴,并享受人才专员一对一政策辅导、职业规划和创业孵化服务。研习结束后是否留在南京,完全遵照人才意愿。

对于留下的人才,尤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海外科技领军人才,南京提供500平方米以上免费办公场所,给予500-1000万元项目配套资金,顶尖人才的综合扶持最高可达1亿元。

数据显示,江苏留学人员已突破18万人,其中南京约有4.55万人。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南京主要匹配相应的保障服务。南京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智湾已在建邺、紫东、江宁、江北四个街区揭牌运营,2300多人在线申请入,审核通过1029人,其中九成以上为硕士、博士,八成以上来自世界前200强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南京建设创新名城储备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生力军

今年1月揭牌的建邺海智湾,已有超千海外人才入,其中来自新加坡的有12位。今天峰会现场连线环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学联主席王硕文给海智湾点了赞——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比例同比上升11%,但他们不一定能马上适应国内的工作和生活,海智湾的首站服务提供非常好的衔接平台,我们可以在这里尽快适应新环境,集中精力想好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他希望,南京进一步扩大海智湾的海外影响力,让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首站选择南京,与南京一起奔跑。

朋友问我住在哪里,我说就住在家里啊。第一位出湾人才杨超越,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今年3月,她入驻建邺海智湾,有了属于自己的40平方米小家,此后三个月如同拧上发条定期有老师提供就业和创业辅导,还有专人带我们参观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科技城、江北新区规划展览馆,每天的安排都很充实。如今,她已在位于建邺的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得到总经理助理职务。

1000入湾博士人才李昆,曾在剑桥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光电器件领域研究。虽然还有两周才入驻江宁海智湾,他已感受到南京的温暖。我在我的南京’APP上注册个人信息,当天就有政府工作人员联系我,向我介绍海智湾的情况,后来还带我去实地参观。他现在迫不及待想入湾。

来南京后,李昆以研究员的身份加入东南大学的研发团队,走访中他发现,江北新区正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光电产业园产业环境好,发展势头猛,让他找到了发展方向。我们团队正在积极和政府、机构沟通,我希望把自己所学的技术用在南京。

培养更多无序创新时代的枭雄

放眼全国,能够满足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产业发展的跨学科专业人才不超过1500位。南京芯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杨慧香说,前沿产业对于高素质顶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急迫。但同时她也发现,公司吸引的第一批人才,年龄都在30-35岁之间,对我国EDA产业长期依赖国际大厂有切肤之痛,不少人从国外回来,都怀有抱负和梦想的,力求改变这种现状。

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产业布局和科技创新弯道超车的城市,如何抓住机遇吸引人才实现创新驱动?今天峰会上,多名专家就此展开探讨。

后摩尔时代,无序出枭雄。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特聘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吴江,引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名誉所长许居衍的观点。许居衍指出,在摩尔定律时代,未来可以预测,创新围绕应用展开;如今置身后摩尔时代,产业不清楚未来发展方向,机遇的变化很快,创新将会从有序创新走向无序创新。

过去我们的人才培养是有计划有指标的,政策对象较为具体和单一,但在无序创新形势下,创新人才依靠差异化的生态滋养,曾经的群体规范正成为创新活力的阻碍。吴江认为,政府需要创造一个差异化多元化的生态,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下,一定会迸发出色的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的不竭之源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所谓战略科技人才,就是为前瞻布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少数,就是由他们难以取代的特质与作用所决定的。战略科技人才的特质,就是能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

陈劲建议,进一步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新机制,让他们能有充分的机会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深刻理解我国科学发展特点。

他同时还提供另一个思路,即引导企业家积极成为技术创新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成为创新者。过去,企业家往往被认作是企业经营者,并且以获得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不断探索实践,在全球生产和贸易中的竞争力不断攀升。去年年世界500强中国大陆企业数量首次超越美国,体现市场逻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由此他建议,企业家要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攻关、研发平台的建设,增强硬实力,同时强化培养人才、营造机制等软实力,还要培养识别未来产业等巧实力

吴江认为,与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做局外人不同,在如火如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中国深度参与,甚至在一些领域领跑,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制度优势,在优化科技创新体制上下功夫,重点探索资源配置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09086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