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党建
献了青春献白发 托起朝阳育新人 ——重阳节南京"五老"风采特别报道
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5-10-29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这35年,是中国关工委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青少年同行的35年,也是南京关心下一代工作紧随步伐、同频共振、共赴荣光的35年。一路走来,无数“五老”榜样以奉献践初心,用实干写担当,为关心下一代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银发力量”。

值此重阳佳节,我们一同分享南京“五老”的感人事迹,聆听他们用岁月沉淀的关爱诗篇,并向广大“五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衷心祝福每一位老人福寿绵长、喜乐安康!

他们的故事里,有信仰的薪火相传,有智慧的倾囊馈赠,有爱心的温暖流淌,更有一曲曲“夕阳”映“朝阳”的深情和鸣……

桂松年:把“军舰”开进孩子心里

清晨的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温柔地落在桂松年清瘦而坚毅的脸上。他的双手有些颤抖,却依然稳稳地拿着一支笔,在摊开的稿纸上细细勾画,那是一艘军舰的草图。笔尖划过纸面,仿佛能听见大海的涛声,看见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星光。“这里,还要再生动一点……”他轻声自语,心中装着的,始终是那群渴望知识的孩子。

从海军指挥学院退休十八年来,桂松年把余热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关心下一代的事业,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桂爷爷”。三十载军旅生涯,桂松年将艺术融入军营文化,能歌善演,书法、绘画、摄影、篆刻更是信手拈来。而他最珍视的,始终是走近孩子、倾听孩子、点亮孩子的那一刻。

2007年退休,对桂松年而言,是另一段征途的起点。他长期投身“老少同台”演讲活动,屡次在省、市、区比赛中摘得桂冠。排练中,他不仅是导演,更是引路人。曾有一个内向的男孩,排练时总是躲在角落。桂爷爷没有责备,只悄悄记下那孩子手指纤细、动作灵巧。一次,他拿出刻刀与石材,轻声说:“来,爷爷教你刻一枚‘自信’章。”一老一少,两颗脑袋凑在一起,刀锋游走于石面,也叩响了孩子紧闭的心门。桂爷爷手把手教,讲起自己年轻时怎样闯难关。石屑落尽,印章成形——线条稚嫩,却带着劲。孩子捧着它,第一次笑得像开花。

“桂爷爷让我明白,每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汇聚起来,就能像军舰劈开的浪花,汇成大海。”十多年来,一批批曾与他同台的孩子已走向各行各业,成为栋梁。

2019年,他受聘为玄武区关工委“五老”讲师团成员,随后又被吸纳进市关工委“大思政”宣讲团,讲台成了新的“战位”。起初,他也忐忑:“我在部队三十年,主要做文化工作,理论讲课算是‘门外汉’,真怕讲不好,孩子们‘不买账’。”于是,他拉着老教授讨经验,把哄儿孙的本事搬进课堂。日子一长,他练出一套“小切口”功夫:专挑小故事开场,用孩子听得懂、乐意听的话,把大道理讲得活色生香。

在宣讲内容的准备中,桂松年与老同事班海滨教授组成“黄金搭档”,一个专注撰写生动脚本,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一个负责背景视频制作,画面精准、情感充沛。班海滨回忆道:“桂老对脚本的要求极为严格,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物,他都要反复核实、力求真实。我们常常为了一个细节讨论到深夜,就是希望孩子们能透过影像与语言,真正理解什么是海军精神,什么是爱国情怀。”为了把PPT做得更富感染力,桂松年夜以继日地修改素材、调整动画,只为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名为“热爱”的种子。

课上,为讲解“南京舰”的历史,他提前找来彩色卡纸,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南京舰”模型。课下,他熬夜制作军舰模型,手指被刻刀磨得发红,眼睛因长时间专注而布满血丝,他却浑然不觉,直到一艘艘栩栩如生的模型在他手中诞生。

“这不只是一件教具,更是一艘穿越江海、驶向孩子心灵的船,我要用心做好每一艘模型。”桂松年说,要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之外,为孩子们搭建一座“社会教育”的桥梁,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让担当之志悄然生长。

2024年,桂松年病倒了。但病榻之上,他牵挂的仍是那些等他讲故事的孩子。枕边堆满最新的时政报刊和党史军史资料,他不断修改讲稿,构思新的宣讲形式。今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主题的宣讲课,他早就备好了,只等站起来,再给孩子们讲一回。

他勉励青少年:“要早早确立人生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洪流中去,爱国、爱党、爱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同时,这位始终心系他人的老人,也不忘叮嘱仍奋战在关心下一代一线的老同志们:“咱们这些‘老黄牛’也得先顾好身体,身体硬朗,才能长久地给孩子当梯子、当灯塔。”

一头银发,映照的是对党的忠诚;一颗丹心,温暖的是下一代的成长。桂松年,这位可敬的海军老兵,正以生命的火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他的故事,如他笔下的军舰——劈波斩浪,驶向孩子们心里那片蔚蓝,也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戴新和:十年躬耕,从区政协主席到“孩子王”

71岁,50年党龄,十载关工委任职经历;历经两次大手术,仍坚守岗位,关爱青少年的脚步遍及全区8个街镇与百余村(社区)、学校;推动建成423个校外辅导班,每年让12万人次青少年受益……这组数字,清晰勾勒出南京市高淳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戴新和的“银发答卷”。从区政协主席到“孩子王”,他把退休后的十年时光,酿成滋润青少年成长的“春雨”,用行动诠释“只要能为孩子做事,再苦再累都值得”的初心。

2015年春,刚退休的戴新和迎来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与区关工委老主任一同找到他,希望他接过关工委的“担子”。面对这份托付,戴新和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全身心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这一干,便是整整十年。

没人知道,这个爽快的决定背后,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难”。关工委工作千头万绪,上要对接政策,下要扎根基层,既要筹资金、建阵地,还要动员“五老”参与、帮扶困境孩子,忙起来有时比退休前的政协工作还要累。刚上任,戴新和就把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白天跑遍高淳区所有街镇和重点学校,细致调研基层需求;晚上回家又连夜整理材料、理清思路。凭着这股拼劲,他很快拿出厚厚一份调研报告,为高淳区关工委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第一步”。十年来,他已写满17本笔记本,孩子的诉求、学校的难处、帮扶进度,条条在册。他常叮嘱同事:“关工委不能‘放空炮’,要把每个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认真做事、务求实效。”

古柏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里,机器人工坊、无人机室一应俱全,这里已连续4年承办区级科技夏令营。但辅导站的孩子们,至今仍清晰记得戴爷爷为他们“抢”来这片科技阵地的故事。

几年前,辅导站搬迁至一处闲置旧校区,空间虽变宽敞,可孩子们想上科技课,连几台像样的设备都没有。戴新和调研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立刻对接区里相关部门,一次次跑审批、筹资金,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城里孩子有的,咱们高淳的孩子也得有。”

阳江镇的海模科技兴趣班、“打水浒”非遗课堂,同样是戴新和“盯”出来的成果。兴趣班缺电脑,他四处“化缘”,比选机型;“打水浒”濒临失传,他拖着病体找到传承人刘宜吉,拉着老人的手再三叮嘱:“这可是咱们的宝贝,一定要传承下去,让更多孩子了解它、喜爱它。”如今,从海模科技兴趣班走出的学生,已在国家级科技比赛中捧回一等奖;“打水浒”非遗也顺利走进校园,重新焕发生机。

熟悉戴新和的人都知道,他的“拼”是出了名的——即便经历两次大手术,也没能让他停下为孩子奔波的脚步。2017年,他因面部痉挛接受脑部手术,医生反复叮嘱卧床静养,可他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惦记的还是关工委的活儿。2019年,一场前列腺手术又将他“按”进了医院。家人心疼地劝道:“这回总该歇歇了吧?”他却只是笑笑,语气里满是坦然:“给孩子们做事,对我来说就是休息,就是最踏实的快乐。”

如今,戴新和已71岁。前阵子的一场慰问活动上,他突发眩晕症,硬是咬牙撑到活动结束。为何这么拼?他说不出华丽的理由,作为一名老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奔波的习惯早已刻进骨子里。

今年9月,戴新和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对他而言,“爱高淳的孩子、爱高淳的百姓”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进骨血的本能,是要用一辈子践行的坚守。正是这份坚守,温暖了高淳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照亮了孩子们成长的路。

陈立秋:南京商会关工委的“拓荒人”

2020年,一则消息悄然改变了南京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格局:秦淮区红花街道率先成立全市首家商会关工委,示范和带动秦淮各个街道相继成立商会关工委。2023年5月,市工商联(总商会)系统成建制成立关工委组织,民营经济领域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由此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开垦出全市商会关工委第一块“试验田”的人,正是红花街道商会会长、党支部书记——陈立秋。

回溯创立商会关工委的初衷,陈立秋用“水到渠成”4个字形容。“商会是政企桥梁,许多企业家都有关心下一代的情怀,常年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但大家各自为战,缺少一个平台,把散落的爱心拧成一股绳,让温暖能聚起来、传得开。”

就这样,她顶着“走新路”的压力,扛起了商会关工委主任的担子,而她抓住的第一个关键,便是商会独有的资源联动优势。

依托会员企业资源,陈立秋搭起“校企联动桥”,把佳营小学请进“商会朋友圈”:南京天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工程师走进教室,“手把手”带孩子拼装汽车模型;南京银行大明路支行摆开“金融小课堂”,算盘珠子噼啪作响,把“勤俭节约”的朴素道理拨进孩子心里。

更暖心的是她发起的“同心工程”:120家爱心企业牵手140余名困境儿童,55万元助学金源源不断汇来,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点亮求学路。

在陈立秋看来,关爱下一代不仅要给予物质帮扶,更要播撒红色种子。她依托辖区红色资源,策划“行走的课堂”,带着孩子们走进102岁老地下党员柳茂才家中。听老人讲述“打入敌营1000天、靠信仰挺过生死关”的经历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她更加坚信,“关心下一代、赓续红色血脉,是民营企业必须扛起的担当。”

陈立秋的“关爱版图”,不止覆盖少年儿童。在她眼中,商会里的青年企业家也是“下一代”,同样需要老一辈的托举。有位90后企业家曾因项目停滞濒临崩溃,“当时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快撑不下去了”。陈立秋得知后,当即请出钱永贵等老一辈企业家给青年企业家当“成长导师”,一次次谈心疏导、牵线搭桥,硬是把濒临熄火的企业重新点燃。“我们不光教年轻人赚钱,更想教他们‘扛事’。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无数员工家庭的未来。”如今,商会关工委的“老青结对”已成了品牌活动,一代代“接力棒”就这样稳稳传下去。

为了给青年企业家搭稳“向上梯子”,陈立秋还推动商会关工委成立“商事调处中心”和“法官工作室”,多年来持续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服务,为更多创业青年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律后盾。她心系青年职工子女,联合企业负责人协调专属空间,3天内配齐课桌椅、护眼灯,建成明亮安全的“共享教室”,让12名孩子告别挤在会议室椅子上写作业的局促,也让家长安心投入工作,用真情温暖了每一个奋斗的家庭。

近日,在红花街道商会关工委推动下,青年企业家王赟成立心悦健康指导服务中心。这个纯公益性的心理咨询组织为商会企业员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个安全、保密、专业的倾诉和求助渠道,同时定期举办公益心理讲座和互动工作坊,内容涵盖亲子关系、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用专业力量为家庭和企业筑起“心灵防护墙”。

2021年,中国关工委主要领导在南京调研期间,对红花街道商会关工委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今年9月,陈立秋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在商会关工委副秘书长马雨萌看来,这份荣誉既是陈立秋深耕关心下一代事业的里程碑,更是她续写责任的新起点:“她从不求回报,总是在发现新问题、寻找新解法,为孩子们、为青年职工蹚出一条条新路。”

赵迳连:“老把式”与“新农人”的“田埂之交”

金秋时节,南京江宁的稻田上空,无人机正沿预设航线飞行。田埂上,一群农人围在一位长者身旁,凝神倾听。他讲完无人机施药要领,又蹲身掐起一片稻叶,对着光细说病斑——一开口,又把课堂搬进了稻丛。

这位老人是赵迳连,江宁区农业农村局退休推广研究员。从讲台到田埂,从“植保站长”到“五老”志愿者,他以一场持续多年的“田埂之交”,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能。

“这个季节要格外警惕烟粉虱。”在南京本味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南瓜大棚里,赵迳连耐心地跟负责人李林说。李林已记不清这是赵迳连第多少次前来指导,“他特别热心、很专业,有他指导我们很安心!”

然而,即便是“老把式”,推广新技术也非一帆风顺。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初推时,就曾遭遇质疑。

“这些飞机真能管用?”“这铁家伙在天上飞,药能打到位吗?”……面对这些声音,赵迳连没有讲大道理。他把课堂直接搬到田间。“来,咱们现场试!”他带专业人员手把手教授操作无人机。当无人机精准地掠过稻田,均匀地洒下雾状药剂时,质疑声变成了惊叹声。

退休后,他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上千人次,仅无人机深度培训就办了数十场。他用一场场示范、一次次解惑,让智能无人机飞入寻常农家。

赵迳连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全是种田大户和创业青年。他的手机,就是一部“农业120热线”。

“赵老师,我的迷你番茄有点蔫儿,怎么办?”“赵站长,大棚西瓜好像得了什么病!”“赵站长,水稻秀齐后怎么配药?”……这样的求助,他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无论多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答复。

这背后,是一张清晰的“活地图”。辖区8个涉农街道的155个青年农民创业基地,48个省、市级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的情况,都织在他心里。哪个基地该疏枝了,哪边水稻要进入破口期了……他都了如指掌。

夏季是水稻病虫防治的关键期,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他顶烈日、冒酷暑,赤着脚在帮扶的青年农民水稻田里查看病虫情,指导统防统治……“对我而言,做就要做好,要把作用发挥到极致。”赵迳连说,能用自己的经验真真正正帮他们解决问题、实现增收,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每年三四月油菜花开,来研学的周周爆满。最近借着江宁‘村超’东风,我们家的蜂蜜也将亮相赛事集市!”西洋湖家庭农场的“蜜蜂姑娘”孙艺轩如今忙并快乐着。在她身后,50亩“七彩油菜”织就的绚烂花海,正是赵迳连为其牵线搭桥、引入省农科院技术的成果。这一“蜜蜂+油菜”的三产融合模式,让原本单一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增收、增效、增景的“三赢”。

这也是赵迳连以“店小二”精神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的生动缩影。在他的精准对接下,创业青年张静应用嫁接技术,培育出“苏蜜518”西瓜,打破横溪只有“小兰”品种困局;谷里返乡创业的“蓝莓姐”张云,解决了蓝莓种植难题,让蓝莓果成为“致富果”。

如今,他的“服务清单”仍在延长:2025年,他又助两家青年创业基地入选“区级科技小院”培育名单;不久前,他主动对接6家农场,将土桥大米、陆郎茶干、湖熟盐水鸭等本土特产推上“村超”展销台。

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充满希望的田野,赵迳连目光笃定。他说:“我这片‘老姜’辣不辣,得由这些‘新农人’说了算。希望未来江宁田野上能有更多‘新农人’,那才是我们‘五老’最大的成功。”

魏和根:点亮乡村孩子的科技梦

“太开心了,又能上魏老师的课啦!”

课间十分钟,南京溧水区晶桥镇云鹤小学的校园里瞬间沸腾。孩子们像一群小鸟,从四面八方飞向那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瞬间将他簇拥在中间。他身旁,是百竹园等园地——这不是普通的校园,而是孩子们的“科技桃花源”。

这位老人正是全国优秀教师魏和根。退休9年,他依然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校,风雨无阻地守护着同一个身份——乡村孩子的科学引路人。

1997年,已在语文、美术教学岗位工作21年的魏和根,转任科技老师。2017年,60岁的魏和根正式退休。家人期待他颐养天年,他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学校需要我,孩子们需要我,我一天也离不开。”

从此,这位“老园丁”开始了他的“第二春”。每天清晨,他雷打不动地穿梭在校园里的百竹园、中草药园、岩石园:给盆景细细浇水,仔细检查设备,认真备好教案。日复一日,他干得比谁都投入。

“农村孩子接触科技的机会有限,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走进魏和根的“创意工坊”,仿佛进入一个“废品艺术馆”。矿泉水瓶盖组装成摩天轮,破旧雨伞骨改造成伸缩黑板擦,冰棒棍拼出创意笔筒——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着“变废为宝”的故事。

这只是魏和根“科学课堂”的一角。为了让科学在乡土扎根,他独创了一套“土”办法———把课堂设在潺潺的小溪边,放在郁郁葱葱的竹林中,带着孩子们仔细观察自然界藏着的“科学小秘密”。漫步校园,百竹园、中草药园、岩石园、水生园等“七园四室二廊”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每一个空间,都成为独特的“活教材”。

“魏老师就像永动机,总能引导我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再把想法一步步变成现实。”六年级学生徐冰珝说。她和同学李林夕从三年级开始跟随魏老师探索科技世界,多次参加科技展的经历让她们的眼界大开。

“虽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但只要在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他们就拥有了更明亮的看世界的眼睛。”在魏和根的指导下,一个个源于生活的创意开花结果:见垃圾被风吹跑,孩子们发明了“防风簸箕”;心疼残疾人无处歇脚,他们设计出“残疾人拐杖扶坐凳”;观察到驾驶员雨天盖篷布的辛苦,师生共同研发出“货车自动伸缩篷”并获得国家专利。退休这些年来,他带着学生们将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指导学生完成的发明作品累计获奖百余项。

在青年教师叶润民眼中,魏和根是让他倍感敬佩的前辈。2018年,叶润民正式拜他为师,感触最深的就是他那句“有了想法就去做”。

在他的感召与培养下,云鹤小学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已从当初他一人,发展到6名专职、12名兼职、5名校外辅导员的规模。他指导过的年轻教师,正将他“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理念接力传递。

当前,这根接力棒正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叶润民紧跟时代潮流,以AI赋能教育,开发了代表学校的数字人,为孩子们科普知识、答疑解惑。在魏和根的影响下,溧水区各中小学掀起了科技教育热,一颗颗热爱科学的种子破土而出,正蓬勃生长。

有人用“蜡烛”比喻教师,魏和根却更喜欢竹子:“蜡烛会烧尽,而竹子春笋年年发,代代青。”望着眼前的竹林,他感觉时间愈发金贵,“日子有限,更要物尽其用,趁身体还允许,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

问他累不累,他指向窗外——几个孩子正围着一架此前学生自制的水火箭热烈讨论。

“你看他们的眼睛,有光。”他说,“有光的地方,就值得待下去。”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组织部

苏ICP备090867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