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5日,2025年西藏中考举行。为了陪伴学生顺利度过中考,4位南京援藏教师选择继续坚守雪域高原。就在两周前,援藏教师的“队友”们——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圆满完成三年援藏任务,将接力棒交给第十一批援藏工作组。
南京与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间隔4000多公里路程,存在4000多米海拔落差。回望这三年,工作组扎根高原,坚守“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在南京援藏这条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第十个脚印。
注入产业“活水”
盛夏时节,墨竹工卡县的万亩油菜花迎来盛花期,微风拂过连绵起伏的花田,带来阵阵清香。这一朵朵“小金花”不仅美丽,还是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
为帮助油菜产业走出“新”道路,工作组从特色种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着手,升级包装设计,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并在南京和拉萨设立展示展销点,打响墨竹“一桶油”特色品牌,带动油菜种植规模突破3万亩,年加工菜籽1350吨,惠及4000余户群众年均增收3000元,形成“一朵油菜花”带火全域旅游的农文旅融合样板。
318国道(川藏线)横穿墨竹工卡县,沿途串联思金拉措、日多温泉、塔巴民俗村、松赞故里等旅游景点。“我们对接了一些南京优秀的设计企业资源,在设计改造上更符合游客偏好和市场需求。”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原墨竹工卡县文旅局副局长张青湖介绍,这三年,实施了松赞干布纪念馆展陈升级、霍尔康庄园保护性开发等11个文旅项目,创新举办甲桑古道徒步游、非遗节等活动,形成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与产业富民协同发展新示范。
据介绍,三年来,工作组瞄准净土健康、绿色工矿、文化旅游等墨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重点方向,推动受援地产业补链强链、扩规提质,累计投入援藏资金2.77亿元,实施援藏项目26个,资金量和实施进度位列江苏援藏第一位。
办好“民生小事”
在墨竹工卡县各个村庄的溪流之上,可以看到不少样式、颜色统一的水泥桥。作为农牧民放牧、通行的必经之路,这些溪桥被当地群众称为“连心桥”“暖心桥”。
此前,年久失修的木桥是村里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民的常态。自2020年起,南京援藏工作组在墨竹工卡县启动了“溪桥工程”,为当地居民装配统一设计、统一预制的桥梁。“一座桥的事,看起来不是什么大项目,却是很好的切入口,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张青湖说。
“溪桥工程”实施后,墨竹工卡县农牧民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工作组接续打造“便民溪桥”三期工程,如今100多座“幸福桥”架起来,覆盖全县8个乡镇40个行政村。
民生援藏,不只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度”,更在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三年间,工作组深入走访调研群众身边的“小事”“闹心事”“难事”,每年创新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100个,涵盖群众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同时,开展“宁墨情·医公益”等活动,为3万余名农牧民提供免费医疗咨询和义诊服务,安排26名先心病儿童在南京免费治疗,每年帮助解决2项全县性的医疗课题。
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此前,骨科的创伤病人都要转上去,没想到现在在本地就能治疗。”今年3月,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携手南京市第一医院,成功开展全自治区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的“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骨科医师海桑感慨,自从南京派援藏医生支援以后,医院的医疗设备及技术水平提升特别大。
援藏工作是一场新老交替的“接力赛”。专业技术、发展理念与经验等这些“带不走”的财富,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更多动力活力。
年逾50岁的王克定,于2023年主动报名援藏,成了墨竹工卡县中学校长。他将南京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教学模式与当地的学情、教情相结合,做了20期培训讲座。南京援藏教师“小组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组建课外兴趣组、学习小组,走出课堂等形式,开启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
三年间,墨竹工卡县松赞艺术团悄悄蝶变。2023年,艺术团曾来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进行为期18天的培训,宁墨两地互学互鉴,创作出一批蕴含宁墨深情的民族特色作品。“去年南京的专家老师又来到墨竹工卡县,为艺术团现场授课。艺术团的管理水平、艺术水平都提高不少,在几届南京墨竹周活动上留下了精彩表现。”张青湖说。
去年7月1日,南京更是首次把秦淮灯会搬到拉萨。在拉萨宗角禄康公园内设置17个点位共50个灯组,内容涵盖“吉祥八宝”“牦牛”“江南烟雨”“乌衣巷”等苏拉两地特色元素,接待拉萨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11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点赞。
南京墨竹一家亲,汉藏人民心连心。一批又一批实实在在的援藏成果,如同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盛开在人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