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始初期3人小组到150多人专业团队;从20平“蜗居”到3000多平两层写字楼;从默默无闻到连续多年实现超50%营收增长……在生态科技岛经开区,有这样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南京市瞪羚企业,通过7年时间,凭借领域核心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是南京土星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在土星视界的成长路上,党建始终与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引领发展方向的“红色罗盘”。
一群“红色工程师”的能源AI梦
“用人工智能技术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生产”——这是土星视界的愿景。企业聚焦能源电力行业,围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业务场景的故障检测、状态监测,提供场景+AI的一体化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获得30多项发明专利,与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智能声纹相机,更是摘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在能源电力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土星视界选择了一条“慢沉淀、强根基”的道路。创始人陈双辉坦言:“企业初创时期没有销售人员,全员投入研发,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市场。”公司150多名员工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40%,博士有9名,其中,党员17名,这支“红色工程师”队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不断展现新担当。
“我们做的事,就是在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公司党支部书记展放说。风机叶片是风电机组中捕获风能的核心部件,过去依靠人工巡检,不仅耗时费力,早期裂纹还难以及时发现。相对于因断叶、倒塔可能造成动辄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级的损失,如果能及时发现早期裂纹,修复成本仅需数万元。土星视界基于独有的声纹识别技术,提取风机叶片运行期间的声学特征,形成设备的“DNA”,再通过特定算法,能实时为风力发电设施的健康状况“听诊”,识别精度高达95%,切实解决了行业痛点。
50℃塔筒里的坚守,炼就检测“黑科技”
企业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融入企业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打造了一支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党员队伍。支部党员中,企业高管占比35%,技术骨干占比55%,在各个关键岗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为了测试出风机叶片裂纹检测的成熟方案,工程师团队远赴新疆、西藏等地风场驻守数月,顶着烈日,在一百多米高的塔筒中调试传感器,工作环境温度高达50℃。一名党员工程师回忆:“出来后浑身湿透,但想到每次预警可能避免一场事故,就觉得值了。”这些成熟检测方案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艰苦攻关,更是立志保障能源安全的责任和坚守。
为了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神传承下去,企业党支部构建“书记带党员、党员带群众、老员工带新员工”的三级培养体系,打造“红芯研创讲堂”,党员技术骨干定期分享项目攻关中的实战经验,让年轻员工在案例分析中快速成长;建设“前沿技术实境课堂”,由“省双创人才”徐兴奎博士等党员导师,讲授声纹算法优化、泰坦大模型训练等专业知识。党员导师与青年工程师组成攻坚小组,围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重点领域进行一对一结对帮带,先后培养专业人才16名,在公司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
从“落地无忧”到链上企业的“领航者”
“对于科创型企业,研发投入是企业支出的大头,园区党工委在支持企业资金周转上可是帮了大忙。”企业财务总监李庆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在岛企业,经开区党工委推出“江心比心 洲DAO服务”党建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为企服务五大行动。早在企业成立之初,“红小莫”服务团队就帮助企业协调办公地点,从江岛科创中心的共享空间,到河西徐矿广场、银滩文创园、江岛智立方的独立空间,再到仁恒置地广场两层大平层,每一次空间升级都伴随着“一站式”协调保障——小到水电网络开通,大到周边配套衔接,全程专人跟进、高效落地,让企业无需为基础运营分心。在日常走访中,“红小莫”又了解到土星视界的融资需求,多次帮助企业精准对接金融机构,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同时,还一对一辅导企业申报省级“双创人才”项目,主动为企业推送符合条件的产业政策,这些贴心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如今,土星视界已经成长为电力AI赛道的“黑马”,企业也开启了从“受益者”向“赋能者”角色转变。
土星视界于2024年10月成为建邺区人工智能产业链党组织的“链主”企业,利用自身在国网、南网、中核集团等头部央企、国企的客户资源优势,牵头组织链上企业走访南瑞集团、南钢集团等行业龙头,搭建起理论学习、技术交流、商业合作的桥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土星视界充分发挥与南京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积极推动声学检测中心、声学研究中心、声学智算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这些举措不仅为自身,也为产业链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形成了“党建搭台、企业唱戏、链上共赢”的良好生态。